一、先安慰后幫助 治療緣于信任
2015年8月的最后一天,下午天氣晴朗,有一名中年男人拄著雙拐走進了吉林國文醫(yī)院骨科辦公室。他五官端正,穿著、發(fā)型卻很隨意,眼神直挺挺的瞅著桌腿。問他話時他只說“嗯”或“啊”??催^病志本,我才知道他的名字,和今年39歲,家住伊通。
和他隨行的哥哥談過后才知道,病人15年前因一場車禍導致左股骨干骨折,本想一個術后康復率較高的骨折,但誰知自此,卻開始了他長達15年的骨傷之痛!
15年前受傷時在當地醫(yī)院手術,術后康復出院,但每經過1-2年都會在受到輕微外傷后,甚至走路時自覺患肢骨質響聲——又骨折了。反復5次骨折術后再骨折,5次的手術治療,身體的創(chuàng)傷和心理的折磨,早使他痛苦不堪。可能這也是他至今沒能成家的原因。
這次又發(fā)生骨折已經有4個月了。但這次來并不是治療骨折的,而是截肢!因為他不堪忍受反復骨折、手術再骨折的噩夢循環(huán)了,想一截了之。得知他的遭遇后,骨科護理團隊同情之余,考慮到患者的心理創(chuàng)傷,在術前對他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和生活上的幫助,耐心的安慰他、鼓勵他,告訴他這樣的骨折是可以治療的,可以改善生活質量。漸漸的他開始信任我們。
二、制定手術方案 積極克服困難
接診后病人得到科里高度重視??浦魅卫罘f慧、主任醫(yī)師于建勛及骨科團隊,耐心詢問病史、仔細查體、完善各項輔助檢查,但情況卻不容樂觀……。
患者多次骨折手術,左大腿外側可見長達25厘米的切口瘢痕,周圍肌肉塌陷、萎縮,失去彈性。內側見針孔處結痂,膝關節(jié)已經僵硬,不能活動,左下肢較健側肢體短縮約5厘米。X線片顯示:左股骨中下段骨質不連續(xù),斷端硬化,髓腔內斯氏針斷裂。這就意味著,不僅要治療骨折,而且還需取出折斷的斯氏針,而斷針處的針道又存在繼發(fā)感染的風險?;颊吖晒欠磸凸钦圻_5次,雙側髂骨區(qū)均反復取骨,已不能提供本次手術供骨。同時,如何治療骨不連、怎樣改善肢體短縮、選用何種固定器、自體骨供區(qū)的取骨方案,一系列的難題接踵而至。
李穎慧主任、于建勛主任醫(yī)師及科內其他專家,組織多次病例討論。如何即固定骨折、又可以改善骨端血運,同時延長患肢長度成為最后討論的重點。如果分期處理,必然會給經歷過多次手術的患者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和肢體創(chuàng)傷,也會給本來就因病致貧的家庭雪上加霜。最后研究決定使用外固定支架系統(tǒng)—骨延長支架!配合Judet骨皮質剝脫術,其把骨不連周圍的骨皮質或骨痂以薄的小骨片連帶骨和周圍軟組織及肌肉等附著進行剝離,小骨片與軟組織連接,所以都是有血運的,這種小骨片重新包裹骨斷端后,重新啟動了骨的正常愈合過程,能夠有更多新的骨痂形成,從而加速骨不連的愈合。
三、治療77天 換來新的起點
歷經3個多小時的手術順利結束,可是術后一系列的問題也出現了。由于多次反復手術造成大腿外側肌肉萎縮、塌陷,大量貼骨疤痕,術后切口處大量滲血。在解決貧血的問題后。術后半個月出現了切口的不愈合,這樣時間一長,會帶來切口感染、固定針外露的可能。經過多次的清創(chuàng)縫合后仍不見好轉。如果能夠使用一次性負壓吸引裝置(一種持續(xù)清創(chuàng)材料)固然好,但也給患者增加了上萬元的經濟壓力。于是,經過和患者的溝通,我們在行減張縫合的同時,利用自制的負壓吸引器,給予持續(xù)的負壓吸引。經過近半個月的換藥、敏感藥物使用、持續(xù)吸引,切口終于愈合,并且沒有感染跡象。于此同時,他的患肢也在以每天1毫米的速度在“長高”,出院時患肢已延長21毫米!復查X線片見少許骨痂形成。77天的治療我們一起經歷了貧血、低蛋白、電解質紊亂、切口不愈合等問題,但是卻為病人新生活換來一個新的起點。
四、堅持隨訪16個月 跟蹤治療
這個病人已經出院1年半了,可是在這時間里,治療一直繼續(xù)。經過隨訪10次,患者來診復查5次,定期的復查、拍片、用藥、指導功能練習。為患者的順利康復做了積極的工作。在2016年4月份時病人患肢已延長40毫米,也就是說,相對健肢只差1厘米(成人肢體允許短縮范圍內)。骨折處也愈合良好。患者病情逐漸好轉,心里有了盼頭,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對生活重新充滿渴望。
編輯:蘆強強
(文章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醫(yī)院刪除)
微信掃碼預約